為了孩子 讓內(nèi)心真正謙卑一次

本文Tag標簽:親子溝通??

  很多人為了子女和家庭,非常虔誠地拜佛,不用說三千拜,一萬拜都有人拜。有人甚至引以為豪,覺得拜得越多越好。但是,真正的跪拜祈禱不在乎數(shù)量多少。

  “兒子從初中開始已經(jīng)逃學好多次,在學校經(jīng)常惹禍。曾經(jīng)因為一次涉及到金錢事故而轉(zhuǎn)學,但他卻屢教不改,并且最后總需要做出經(jīng)濟賠償才能解決問題。上了高中,仍然喜歡惹是生非,家里也因為幫他賠償欠了債。丈夫在家時,兒子總是避開他。孩子離家出走已經(jīng)三個星期了。兩年前,我就一直來廟里祈禱,每天都誦讀《地藏經(jīng)》和《金剛經(jīng)》。我也做過百日祈禱,一次六百拜,每天拜四次。有人曾經(jīng)告訴我每天行三千拜,但我沒有每天都做,四個月里一共做了兩次。盡管這樣,有時還會悶悶不樂,看到兒子就覺得不舒服。”

  這位母親為了兒子,做了很多祈禱,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好母親。但是她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,沒有認真地懺悔。讓自己的內(nèi)心真正謙卑一次,比三千拜更重要。跪拜和誦經(jīng)的數(shù)量都不是最重要的。

  懺悔就是認識自己的錯誤,若能夠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,那就一定會放低姿態(tài),變得謙卑。

  如果留意自身的肢體語言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原本躺著聊天的兩個人,若發(fā)生分歧,雙方便會迅速坐起來。如果矛盾更加突出,雙方會站起來爭辯。如果仍然不能達成一致,便會互相爭得面紅耳赤,不分上下。

  對自己觀念的肯定,被稱作“我見”。“我見”越是強烈,身體越容易發(fā)生各種變化。從坐到站,再到昂首挺胸、怒目圓瞪。

  如果吵著吵著發(fā)現(xiàn)是自己錯了,原本那雙充滿怒火的眼睛會自然低垂下去,如果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會低下頭,接著便會下跪叩首。叩首的心理作用實際上是摧毀自己的傲慢心。

  叩拜是悔過的表現(xiàn)形式。沒有悔過之心的叩拜頂多只能算做腰部運動,和懺悔沒有任何關(guān)系。所以,若有一顆懺悔的心,就會自然雙膝下跪,叩首而拜。所謂的五體投地,便是這樣,身體的五個部位都接觸大地。

  知道懺悔的好處后,有人便會像機器一樣一邊叩拜,一邊說道:“你都拜三百次了?我才拜兩百次不到。”如果以這樣的方式行三千拜,那就不是懺悔了,而只是高強度訓練,和懺悔一點兒不沾邊。在寺廟行三千拜、一萬拜后便引以為豪的人大多只是在對自己進行高強度訓練。

  當然,高強度的訓練也不是一無是處,有助于鍛煉人的耐力。叩拜結(jié)合了腿部、腰部和頸部運動,有利于身體健康。所以,近來很多其他的宗教也都行叩拜儀式。盡管叩拜有利于健康,但是叩拜不一定就是懺悔。真正的懺悔只要真心實意地拜一次就夠了,重要的不是行了六百拜還是三千拜。

  叩拜的時候,能將自己的內(nèi)心放空才是一種修行。這時候若只想著“我在為你祈禱”,回家后看到兒子不學習的樣子便會更加憤怒。相反,如果自己玩到盡興才回家,心里感到慚愧反而不會發(fā)火。所以,叩拜的次數(shù)只是形式,真心實意地叩拜才是最重要的。

  媽媽必須讓孩子親眼目睹印度的貧困生活,孩子才會意識到自己無法接受那樣的生存條件。有了這樣的覺醒孩子才可能被治愈。

  父母一而再、再而三的叮囑,只會讓孩子產(chǎn)生更加強烈的抵觸心理,讓往東偏往西,故意和父母唱反調(diào)。

  這種情況下,只有祈禱是能立刻做到的。祈禱后,媽媽帶著孩子一起去吃苦。必須經(jīng)歷戰(zhàn)爭時期背著包裹逃難時的那種苦難,孩子才會有所改變。

  父母為了向孩子贖罪,必須作好忍受一切痛苦的準備。如果因為怕苦而失去勇氣,那么就無法讓孩子改變。當然,印度不是必選之地,建議去印度是因為那里的生存環(huán)境惡劣,也允許外國人去旅行。語言不通,就使用肢體語言,媽媽和孩子一起經(jīng)歷磨難,態(tài)度才會有所變化。

還有疑問嗎?請留下您的問題,15分鐘內(nèi)回答您!